转轨到心理学后,徐懿琳似乎很少对自己做定性式陈述。比如“总结迄今为止人生中的重要转折”,她的回答既不是中高考,或上大学,也不是人生至暗时刻,而是一些细小却重要的场景。
场景一:考研失败后成为外派职员,客户问:“你上师大毕业怎么干这个工作?”四个月后,她踏上去英国留学的飞机。
场景二:回国后,她在心理学行业的“错位”中挣扎,而后回到金融业“谋生”,某天实习生突然冷不丁来了一句:“姐姐,你对心理学这么有观察,不考虑深造吗?”一个月后,她给爱丁堡大学递交了二硕申请。
两次留学,两次转行,她拒绝被规划绑架,坦言“迷茫才是人生底色”。28岁的她,如今如愿坐到爱丁堡的课堂里,好像人生没有天赋异禀的脚本,只有“凡事先试试”的莽撞与清醒。但正是在不断试错中,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。
“原来我值得更好的”
家乡的夏日闷热而漫长,蝉鸣声中,徐懿琳趴在课桌上反复演算数学题。作为高考大省——河南普通中学的文科生,她早已习惯了“重理轻文”的校园氛围。高考那年,她以微弱优势考入上海一所双非院校的经济学专业。“因为这个专业好就业。”
跟许多人本科就规划出国不同,她所在院系虽提供“2+2”出国项目,她却选择留在国内。“当时觉得没必要折腾,没想到后来折腾得更多。”她笑着说。
毕业后的人生轨迹很少一帆风顺。懿琳考研两次失败,误打误撞进入上海一家地产公司,成为外派小职员。每天挤地铁、跑客户、处理琐碎事务,高压工作让她半个月暴瘦十斤。
一次外勤中,客户无意间问她:“上师大的学生怎么干这个?”这句话像一声警铃,让她对生活的惯性妥协突然清醒。
“原来在别人眼里,我值得更好的。”她回忆道。
转机来得猝不及防,和母亲聊天时得知有一个出国机会,她当即就应了下来。“说不定我可以试试”。
接下来,她立马辞职专心备考。短短四个月,她完成了备考雅思、申请学校、飞往伦敦的全套流程。
因为上大学时,她就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,第一次申请时,她放弃本科专业方向,勇敢转换了赛道。
说起来,这第一次出国新鲜感十足,却也痛苦无比。
比如懿琳第一次踏上英国土地时,就在西斯罗机场迷了路。
再比如因为语言成绩不达标,她需要先上一年预科,而这开学后的第一课堂,她竟连教授说的一个字都听不懂。上完课后,她直接在教室外崩溃大哭。
但正是这些经历,让她第一次意识到:无论起点如何,原来人都是可以进步。学期末,导师的一句“你比刚来时强多了”,成了她继续前行的微弱火种。
“人生不是写好的剧本,迷茫才是常态。但迷茫时,至少可以试试。”徐懿琳总结道。
从“金融打工人”到爱丁堡二硕
回国后,她尝试进入心理学领域,却发现国内行业现状与理想差距甚远:公立医院心理科人满为患,咨询师资质混乱,来访者需求与支持严重错位。为了养活自己,她不得不又回到本科方向相关的金融行业。
工作了一年多,她偶然遇到了一位实习生,一次闲聊中,对方得知懿琳曾在英国攻读心理学,随口问了一句:“你怎么不考虑继续深造呢?”这一问却深深击中了她。
是啊,为什么不继续深造呢?懿琳对心理学的热爱其实并不仅停留在兴趣上,大学时,她因为家族事件产生了心理创伤。这么多年来,她也一直以“来访者”的身份寻求心理咨询。
如果说,第一次出国求学给她搭建了心理学的知识框架,并以“治愈自己”的心态有所收获,那么如今看到行业现状有待提升,又令她萌生了“说不定有一番作为”的想法。
"不然就试试把!"她内心的声音说。
这一次,她仅用一个月完成爱丁堡大学二硕申请。边工作边备考雅思,她几乎是踩着截止日期递交材料。
被问及备考秘诀,她坦言自己用的是“笨方法”——针对薄弱项反复练习,抓住碎片时间刷题。
比如将薄弱项拆解:
口语卡顿?每天通勤时对着手机默答,模仿英剧台词;
写作逻辑混乱?反复分析高分范文结构,总结出固定框架;
甚至在外派见客户的间隙,她也会掏出手机背几个学术词汇。
这种“游击式学习”看似低效,却暗合心理学中的“间隔重复”原理——通过高频、短时的刺激强化记忆。更重要的是,它消解了“必须完美”的焦虑。
“笨办法”背后的关键,更在于徐懿琳“91法则”的心态:每做一步,就比90%的人多走一点。申请时战胜90%的犹豫者,考场上战胜90%的弃考者,落地时战胜90%的退缩者……
“既然开始做就已经战胜了90%的人,那么失败也不可怕,大不了就回归90%中去,回归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嘛,不丢人。”
五个月后,她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录取。不过她原本申请心理学博士,因竞争激烈被调剂到新设的跨文化咨询硕士专业。但她坦言,即便如此也是成长。
“现在我竟争不过其他博士申请人,有这一年的二硕履历,我不就比之前的我更强更有竞争力了嘛!
在懿琳看来,保持开放与试错的勇气,往往比严苛的计划更能抓住机遇。
普通人的突围
“第一次考雅思时,我连考场广播都听不懂。”她坦率地说。但到第二次时,她对此已经完全无障碍了。“原来当时广播讲得这些啊!”懿琳调侃道。
两次留学经历让她悟出语言学习的真谛:真正的障碍不是分数,而是你敢不敢尝试。
而她91法则心态再次奏效。当同学因口音自卑不敢发言时,她主动举手:“我的语法可能有错,但观点值得被听见。”
后来有同堂的同学告诉她,其实也有其他同学对课程内容感到困惑,但不敢发言,反倒懿琳的勇气让人倍觉欣赏。“重点不是语言多完美,而是你敢不敢表达不完美。”
对于未来,她没有明确的职业蓝图。心理学博士、心理咨询师、跨文化研究者……这些选项对她而言并非单选题,她一直对各种可能怀抱开放。
“如果现在能力不够,就等工作几年再回来读书。重要的是持续学习,而不是一步到位。”
徐懿琳的故事颠覆了传统“学霸”叙事,至少给大家提供三重启示:
1. “完成”优于“完美”:与其纠结是否背完所有单词,不如确保每天写一篇完整的作文;
2. “用”比“学”更重要:用英语讨论感兴趣的话题(哪怕是综艺或美食),比机械刷题更能激活语感;
3. 接纳“不完美”的勇气哲学:完美发音不是交流的必需品,敢说就行,不用有心理压力。
在“不确定”中野蛮生长
在徐懿琳看来:“坚定的时候是少数,迷茫的时候是多数。”这句话恰如她的人生底色——没有宏大的理想宣言,只有一次次在试错中寻找方向的真实步履。
当同龄人焦虑“30岁门槛”时,28岁的她坐在爱丁堡的课堂里,与刚大学毕业的同学们讨论后人类主义心理学。年龄差异带来的不是焦虑,而是更深的共鸣:“我的经历让我读同一本书时,能看到不同的东西。”
或许,真正的成功从不是抵达某个终点,而是在不确定中,始终保有出发的勇气。正如她所说:“凡事先试试,做成了是赚到,做不成也不亏。”这或许正是适合普通人突围的朴素真理。